《劳动的开端》教学反思
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,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,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,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!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《劳动的开端》教学反思,欢迎大家分享。
《劳动的开端》教学反思1一、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。
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,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祖国、爱人民、爱劳动、爱科学、爱社会主义的教育,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、品格和爱美的情趣。多年来,“文道结合”已成为发挥语文学科教育性的一条公认的正确途径。在语文课中怎样才能将“文”与“道”有机地结合起来,让学生既能提高听、说、读、写的能力又能受到良好道德品质的熏陶呢?由于小学生可塑性大、模仿能力强,因而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光靠理论性说教是不行的。小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是文艺性课文,其中近百篇是关于领袖、英雄模范、科学家等人物故事,这些故事中的艺术形象深受,儿童喜爱。课堂上,如果教师能把抽象的道德标准具体化,通过文中生动、具体、感人的事例来感染学生,启发学生明理,引导学生以优秀人物为榜样,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大有好处。因此我在《劳动的开端》一课中做了尝试。
在教学中,我先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,我采用“讲故事”的形式让学生复述课文,了解吴运铎少年时为了解除“饥饿的威胁”过早地走上艰难的生活道路的事实;同时,指导学生课外阅读《把一切献给党》,让学生了解吴运铎的一生,使学生明白 ……此处隐藏8325个字……》,观察型、目标型,任务型教学策略,沉入文本,有助于学生深刻体验到作者第一次劳动的“艰辛”,真切感悟作者的善良、坚强与孝顺,发现旧社会的黑暗与残酷,生成了思维与观点碰撞的课堂;及时有效评价策略催生了竞争,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在的潜力,推动学习向深度与广度发展。批注阅读法的有效运用构建了对话式、体验式的课堂。生本课堂的教育思想,指引着的阅读教学,推动着阅读活动,交给学生一把阅读的金钥匙(批注阅读法),融入生活,牵引阅读,促进生活,学会阅读。
2、目标训练真实扎实。语文课标指出: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综合表现于语言能力的提升,发展言语能力要根植于语文实践。课堂是语言实践的主阵地, 说话训练是最重要的语言实践方式。说话的水平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,蕴含学生学习的人文素养。为了扣紧教学主目标,教学过程中,设计“说句心里话”、 “畅所欲言”、“分享劳动”等活动游戏,以文本为载体,构建充足的语言对话交流平台,沉入文本,回归生活,较全方位,立体化地进行语文实践,激发说话欲望,训练说话能力。像“小作者的扁担挑回了责任,为了解除饥饿的威胁,为了不让辛酸的母亲不再流泪。”“像小作者的扁担挑回了快乐”,虽然有偏颇了文本的价值取向,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,阅历的丰富,学生将学会思辨,不必一味强求“标准答案”,但课后的追索,填补了教学的遗憾,发言学生给出的解释是“从母亲的关心与担心中,我感悟到母爱,体验到劳动的幸福。”,展现了说话的精彩。
当然,本节课例验证课,不能完全检验专题研究的成效,不能完成语文学科赋予的全部重任,理想与现实总是有一定的差距,预设与生成总是不能等同,教学策略是否得当,学习是否得法,回归与整合文本的力度等提升的空间都有待于在实践教学与研究中,继续探索。